【獨特且傳統的處理法|肯亞水洗】
大約是五、六年前,剛接觸咖啡的我到咖啡廳點精品咖啡,那時的選法大概就是:先想國家再到、產區、處理法。最後想到一個從未嚐過「日曬肯亞」,結果店員帶著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告訴我,「肯亞只有水洗哦!」
日曬在早期被認為是比較傳統、省事的處理法,由於當時的發酵製程尚未臻至成熟,容易出現 Earthy (土味/大地味)。這與肯亞的愛好者和當地農民們所追求:「咖啡的乾淨度」和「明亮的酸值」是不相符的!
而這些特質恰好能藉水洗處理的細節變化展現。因此,市面上看到的肯亞咖啡,幾乎都是以水洗處理法呈現。喜歡肯亞的你們,有注意過這樣的小特徵嗎?
【大小也影響風味|肯亞分級】
上面和大家提到肯亞咖啡之所以都以水洗的方式呈現 ,是為了保留「味道的乾淨度/明亮的酸值」。瞭解為何選用水洗處理法的原因之後,要進一步告訴大家豆子的分類法。
肯亞AA 、肯亞AB、肯亞PB,他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呢?
答案是咖啡豆的大小和和風味!除了會以顆粒大小分類成AA, AB, PB等,水下發酵時間的差異,也會使每批咖啡豆擁有不同風味表現。或許是清香的柚子🍐、飽滿的甜橙🍊、又或者是明亮的醋栗🫐,有些PB甚至會出現紅酒🍷的香氣與酸值,很神奇吧!
【地理與微型氣候|肯亞 穆蘭卡】
作為非洲咖啡產區的兩大擔當,肯亞和衣索比亞說是最多人喝過的非洲咖啡一點也不為過。不管是精品咖啡還是中深焙的配方豆,只要你有喝過咖啡,90%的機率會喝到衣索比亞和肯亞的咖啡豆。
荼蘼一開始寫了許多衣索比亞咖啡豆的資訊,不過其實肯亞的產區細節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。如同衣索比亞,肯亞的主要高地地形和東非大裂谷脫不了關係。除此之外,肯亞還有一個非洲第二高的山,肯亞山。
因為肯亞山的山頂高達5000多公尺,就算在赤道上也有終年覆蓋的冰川,相對高的海拔也讓周遭形成了適合栽種咖啡的熱帶草原氣候。許多著名的咖啡產區就在肯亞山周圍,如恩布(Embu)、麒麟雅加(Kirinyaga)、涅里(Nyeri)、穆蘭卡(Murang'a)。
在東非的肯亞,每10人就有1人從事咖啡產業,對他們來說,咖啡是至關重要的出口經濟作物。而穆蘭卡郡位於肯亞的中部,在知名咖啡產區涅里(Nyeri)的南邊,海拔約1600~1800m,平均年雨量為1200mm,擁有肥沃的火山紅土壤,非常適合咖啡豆的生長。
【特色與傳統|肯亞】
強烈且豐富的果酸和濃郁的口感是肯亞豆的兩大特點,而風味上也相當豐富多變,不僅有柑橘、萊姆、覆盆子、葡萄汁等變化,還帶有淡淡的焦糖感和奶油香。
因為肯亞的咖啡豆酸值偏高,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之昔日,許多店家習慣提高咖啡的烘焙程度,藉由甜感和厚實度平衡咖啡豆本身的酸感。
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對於酸度接受度不高的人們願意嘗試肯亞咖啡,但是也同時犧牲了咖啡本身的細膩風味,更會讓肯亞咖啡原有的醋栗與蔓越莓酸香,轉變成煙燻烏梅的味道。
【穆蘭卡 Weithaga AA 風味】
面對來自肯亞的生豆,荼蘼試圖在草味與燻感之間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。這隻肯亞穆蘭卡水洗咖啡豆以太妃糖的甜感為基調,風味上除了有明亮的醋栗香氣,杯測過程中還能時不時感受到柚子醬的酸甜,整體味道是富含層次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支豆子在養豆兩個禮拜後,原有的番茄鮮味會降低許多,取而代之的是新鮮的醋栗與小紅莓以及紅糖的甜感,是味道很舒服的水洗咖啡。